中小学生该怎么样热爱祖国?学生发型、着装等是不是需要统一管理?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么样践行?这类在教育部刚刚公布的《中小学生守则》中涉及的问题,日前引起公众热议。记者就此采访了《守则》修订专家组组长、中国教科院研究员邓友超博士。
热爱祖国不要“高大全”,而要具体化
记者:《守则》对“爱祖国”的规定引起广泛关注,应怎么样理解?
邓友超:大家在调查中听到不少校长、教师反映,现行2004年颁布的《中小学生守则》有不少需要看上去“高大全”,比较抽象,可操作性不强,应提出具体的普通学生都能遵守并做到的基本规定。譬如,对“热爱祖国”的规定应更具体化。因此大家在修订《守则》时写道:尊敬国旗国徽,奏唱国歌肃立,升降国旗行礼,知道国情历史。这就是让学生了解升国旗时应怎么样做、唱国歌时应怎么样做,让学生通过知道国情历史增强热爱祖国、热爱人民、热爱中共的朴素感情。
学生发型、着装不做硬性规定
记者:此次《守则》征求建议稿公布后,也有人提出《小学过生日常行为规范》《初中生平时行为规范》也需要与时俱进?
邓友超:《中小学生守则》《小学过生日常行为规范》《初中生平时行为规范》都是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的。大家在调查中的确发现,伴随年代的变化,现行《守则》和《规范》存在着一些问题,有的规定不符合实质。如《规范》中关于留短发的规定,大伙觉得不必从全国层面硬性需要。
新版《守则》彰显核心价值观
记者:新版《守则》有什么闪光点?
邓友超:新版《守则》主要有三个闪光点:一是贴近年代,充分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需要。如“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、平等、法治、民主、文明、和谐”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都有所体现。同时也体现了“三爱”、“三节”、心理健康、文明出游、互联网、安全、阅读等学校、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的内容。二是突出对学生言行的基本需要。各地各校可依据守则,结合实质状况拟定有关的学生管理规定或行为规范。三是简单明了。凝练为“三爱”—爱祖国、爱学习、爱劳动;“三讲”—讲文明、讲诚信、讲法治;“三护”—护安全、护健康、护家园九个条约,通俗易懂,朗朗上口,便于学生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
加大国际比较 立足本国实质
记者:之前,社会上一些媒体对美、英、日《中小学生守则》进行了报道,本次修订是不是有所借鉴?
邓友超:近年来媒体和网民对于《守则》的关注,总是来自于所谓的国际比较。其中,对美国、英国、日本和中国的小学生守则进行比较的文章非常受网民关注,如“英国小学生守则”包含“背心、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其他人摸”“不喝陌生人的饮料,不吃陌生人的糖果”,网民觉得,如此的规定能够帮助保障学生安全。新修订的《守则》充分吸收了这类好的建议和建议,如专门增加了“护安全”的条约,且列出了“红灯停绿灯行”如此具体可行的内容。
但,经过修订专家组认真查阅有关国家教育法律及文件,并咨询这类国家的教育研究职员,同时依据大家委托有关驻外使领馆教育组调查的结果来看,英、美、日均没全国统一的学生守则。高度看重小学生安全的所谓的“英国小学生守则”十条,几年前刚开始在中国网站出现时,这十条被叫做“儿童安全十大宣言”,和“小学生守则”完全是两回事,后在流传过程中渐渐被改称为“英国小学生守则”。所谓的“美国小学生守则”实则是一本美国文化读物给小学生提出的建议,在流传过程中渐渐被误称为“美国小学生守则”。所谓的“日本小学生守则”,则只不过日本某所学校的校规节选。